皖南医学院网站 欢迎您浏览皖南医学院党务公开和信息公开网!
·公开指南
·公开制度
·公开目录
省委巡视整改落实情况通报
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
年度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建设
制度建设
作风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
其他
·公开申请
·公开指南
·公开制度
·公开目录
•基本信息 学生管理
招生考试 学风建设
财务资产 学位学科
人事师资 对外交流
教学质量 其他
·公开年报
·公开申请
当前位置:
2018-2019学年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人:李鸿显 发布时间:2020-01-03  浏览次数:786

组合 2








 













 



前 言


2018-2019学年,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业综合评估为着力点,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为建设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夯实基础。

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认真分析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编制和发布《皖南医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本报告基本统计指标统计时间严格按照《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填报指南》要求执行:

统计时间:分时期数和时点数,时期数又分自然年和学年。

自然年:指自然年度,即上年的11日至1231日。如财务、科研和图书信息按自然年度时期统计汇总数。

学年:指教育年度,即上年的91日至本年的831日。如教学信息按学年度时期统计汇总数。

时点:指特定时刻产生的指标数据的统计截止时间,即本年930日。如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值等指标为统计时点数。(具体时间参考采集信息的时间标注)



第一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皖南医学院地处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的历史名城——芜湖市,濒临浩瀚长江,汇集江南神秀。学校建于1958年,时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71年并入安徽医学院,为安徽医学院皖南分院;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独立建校,命名为皖南医学院;1981年学校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一次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本科教育得到专家一致好评。

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一批诲人不倦的知名教授。有创建了我国首个神经病专科病房、撰写首部神经精神专著的刘贻德教授;有我国定量药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孙瑞元教授;有潜心本草研究六十载,辑复了经典名著《新修唐本草》的尚志钧教授;有国医大师、全国七名内经专业导师之一的李济仁教授;有德技双馨、我校捐赠遗体第一人的汪桐教授。更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正是一代代皖医人的薪火相传、无私奉献,奠定了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成为学校最宝贵的办学资源。

学校现有滨江、赭麓、银湖三个校区,滨江校区濒临长江,绿水环绕,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徽派建筑风格与现代气息相得益彰,也是学校办学的主校区。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2所直属附院、6所非直属附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始建于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为安徽省第一所西医医院和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是皖南及皖江地区医疗、预防、康复、急救的中心。该院于1926年创办“芜湖医院护士学校”,1936年更名为“芜湖医院怀让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曾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时有“北协和、南怀让”之称。

学校本科教育涵盖医、理、工、管、经、法6个学科门类,设有27个专业。研究生教育涉及医学、理学2个学科门类,其中,一级学科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二级学科授权点29个(含一级学科覆盖点),学校获批为博士建设立项单位。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中医痹病学”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2个、“十三五”省临床优先发展重点专科1个、省临床重点专科3个、省临床重点培育专科2个。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现有专任教师675人,其中高级职称267人。近年来有7名教师分别荣膺全国、全省优秀教师光荣称号,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有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后备人选15人。

学校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现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7项,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1项,省级精品资源课程32门,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5个。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5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4个,公开出版《皖南医学院学报》《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种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学术合作交流;与美国Barrow神经病研究所、安徽海关(原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先声药业集团等国内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开展实践教学、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作。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实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多次荣获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建校以来,已为国家输送了近六万名医疗卫生人才,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精医、尚德、求实、自强”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求实自强,奉献社会”的皖医精神,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引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五大发展战略,为建设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发展目标而努力。面对本科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本为本”,坚持“四个回归”,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全面小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学年,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和创新团队建设,优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取得可喜成绩。

二、办学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特色、应用、开放、协同的发展导向,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大学职能,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努力奋斗。

三、办学层次、定位与发展目标

1.办学层次

学校主要教育形式是全日制学历教育,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努力拓展对外合作办学。

2.定位与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从严治党新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大力弘扬皖医精神,在更高起点深入贯彻“创新、特色、应用、开放、协同”五大发展导向,推进“质量立校、学科引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五大发展战略,突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医疗卫生”四个发展重点,做到“教学与科研统一、优先发展与整体发展统一、继承与创新统一、医教研统一、硬实力与软实力”五个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勇于创新,抓重点、补短板、提速度,为建设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砥砺奋进。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医学院校。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基层。

四、本科专业设置及学生情况

1.本科专业设置

现有本科专业27个,其中医学门类专业19个,理学门类专业1个,工学门类专业3个,管理学门类专业2个,经济学门类专业1个,法学门类专业1个(图1),已形成以医学学科专业为主,相关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办学特色较为鲜明的高等医学院校。


1皖南医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学生情况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折合人数20025.8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5639人(表1),全日制在校生共计16965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92.18%


1 20199月皖南医学院本科各专业在校生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

学制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小计

1

临床医学

5

724

677

709

732

654

3496

2

康复治疗学

4

-

60

58

68

60

246

3

麻醉学

5

237

264

294

299

301

1395

4

医学影像学

5

228

233

236

251

258

1206

5

生物医学工程

4

-

62

60

65

91

278

6

卫生检验与检疫

4

-

53

56

60

59

228

7

医学检验技术

4

-

65

84

54

71

274

8

口腔医学

5

93

123

155

154

150

675

9

法医学

5

81

111

108

122

127

549

10

预防医学

5

214

210

213

235

242

1114

11

护理学

4

-

644

609

669

701

2623

12

药学

4

-

290

286

302

290

1168

13

制药工程

4

-

54

53

70

64

241

14

药物制剂

4

-

108

60

71

63

302

15

中药学

4

-

57

58

62

63

240

16

临床药学

5

-

-

53

61

63

177

1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4

-

92

50

69

67

278

18

医学信息工程

4

-

-

63

66

64

193

19

公共事业管理

4

-

54

55

60

60

229

20

法学

4

-

60

63

64

38

225

21

应用心理学

4

-

39

45

42

59

185

22

保险学

4

-

59

54

57

60

230

23

助产学

4

-

-

-

-

29

29

24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4

-

-

-

-

29

29

25

医学影像技术

4

-

-

-

-

29

29

总计

1577

3315

3422

3633

3692

15639

五、生源状况

1.招生专业

2018年获批助产学专业,本科招生专业新增助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医学影像技术等3个专业,2019年招生专业数25个;安徽省一本招生专业数达到12个(2019年实际招生专业11个)(表2)。2个未招生普通本科专业,分别是:口腔医学技术、基础医学。

2皖南医学院2019年招生专业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批准时间

招生起始年份

1

医学

临床医学*

1977

1977

2

医学

法医学*

1987

1989

3

医学

麻醉学*

1998

1999

4

医学

口腔医学*

1998

1999

5

医学

医学影像学*

2001

2002

6

医学

护理学

2001

2002

7

医学

药学*

2004

2005

8

医学

药物制剂

2006

2008

9

医学

预防医学*

2006

2008

10

医学

中药学

2007

2016

11

医学

医学检验技术*

2011

2012

12

医学

康复治疗学

2012

2016

13

医学

卫生检验与检疫*

2013

2014

14

医学

临床药学*

2016

2017

15

医学

医学影像技术*

2017

2019

16

医学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2017

2019

17

医学

助产学

2018

2019

18

理学

应用心理学

2001

2012

19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02

2003

20

管理学

公共事业管理

2003

2004

21

法学

法学

2005

2006

22

工学

制药工程

2005

2006

23

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

2006

2012

24

工学

医学信息工程

2016

2017

25

经济学

保险学

2012

2013

备注:*标记专业为安徽省一本批次招生专业。

2.生源质量及报到情况

2019年,我校招生录取情况良好:一是生源充足,所有批次均在控制线上完成招生计划,未有降分录取情况。安徽省内招生的12个专业一志愿满足率达到100%2018年为7个专业);省外二本批次录取的11个省份中,一本线上完成计划省份有9个,录取一本线上学生数占省外招生计划的85%。二是生源质量高,二本批次线上招生计划1714人,实际录取学生超一本线考生达203人;安徽省临床医学免费定向生平行志愿录取一次性完成;国家专项计划及地方专项计划均在一本线上完成,国家专项计划最高分555分、最低分538分(最低分超安徽省一本控制线42分),地方专项计划最高分550分、最低分523分(最低分超安徽省一本控制线27分)。安徽省一本批次录取最高分567分、最低分513分(最低分超安徽省一本控制线17分)。安徽省二本批次理科最高分512分、最低分477分(最低分超安徽省二本控制线51分),文科最高分552分、最低分531分(最低分超安徽省二本控制线27分)。

新生报到率继续保持稳定状态,截止20199月,我校普通本科新生应到3800人,实际报到3681人,报到率96.87%2018年为97.78%)(表3)。对2017年、2018年本科专业新生报到率进行对比,其中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专业近2年报到率均为100%,临床医学、药学等11个专业报到率有所上升,医学影像学、麻醉学等6个专业报到率有所下降。学生入学后严格按照教育部、教育厅的文件要求进行新生入学资格审查,在新生入校体检中共检查出11名学生因色觉异常需调整至非医学类专业或退学。














3 2018年、2019年新生报到情况

专业名称

2018

2019

录取

人数

实到

人数

未到

人数

报到率

录取

人数

实到

人数

未到

人数

报到率

临床医学

710

704

6

99.15%

664

656

8

98.79%

康复治疗学

60

60

0

100%

60

60

0

100%

麻醉学

300

298

2

99.33%

303

301

2

99.34%

医学影像学

260

255

5

98.08%

263

258

5

98.10%

生物医学工程

65

64

1

98.46%

90

90

0

100%

卫生检验与检疫

65

65

0

100%

65

60

5

92.31%

医学检验技术

50

50

0

100%

75

71

4

94.67%

口腔医学

150

150

0

100%

150

150

0

100%

法医学

130

126

4

96.92%

130

128

2

98.46%

预防医学

260

250

10

96.15%

260

243

17

93.46%

护理学

730

702

28

96.16%

730

698

32

95.62%

药学

310

300

10

96.77%

310

291

19

93.87%

制药工程

65

65

0

100%

65

62

3

95.38%

药物制剂

65

65

0

100%

65

64

1

98.46%

中药学

65

61

4

93.85%

65

63

2

96.92%

临床药学

65

65

0

100%

65

62

3

95.38%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5

62

3

95.38%

65

62

3

95.38%

医学信息工程

65

63

2

96.92%

65

62

3

95.38%

公共事业管理

60

57

3

95%

60

57

3

95%

法学

60

58

2

96.67%

40

37

3

92.50%

应用心理学

40

39

1

97.55

60

59

1

98.33%

保险学

60

59

1

98.33%

60

59

1

98.33%

助产学

-

-

-

-

30

29

1

96.67%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

-

-

30

30

0

100%

医学影像技术

-

-

-

-

30

29

1

96.67%

合计

3700

3618

82

97.78%

3800

3681

119

96.87%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情况

1.师资队伍现状

现有专任教师675人,其中高级职称267人,占总数的39.55%;博士150人,占总数的22.22%;教师年龄分布上,35岁以下青年教师168人,3645岁的中青年教师308人,4655岁教师165人,56岁及以上教师3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4.89%45.63%24.44%5.04%。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结构渐趋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图234)。

2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分布情况

3教师队伍学位结构分布情况




4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

2.生师比

学校现有教职工1050人,其中专任教师675人,外聘教师238人,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639人,学校各类学生折合在校生数为20025.8,生师比为15.48:1(表4)。

4生师比统计表

学生数

教师数

生师比

全日制

本科生

折合

在校生数

专任

教师

外聘

教师

直属

附院

非直属附院

折合

教师数

15639

20025.8

675

238

3086

495

1294

15.48

注: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专任教师+外聘教师*0.5+直属附属医院教师*0.15+非直属附属医院*0.075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制度建设

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先后出台和修订了《中共皖南医学院委员会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南医学院2019年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计划》《皖南医学院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皖南医学院教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皖南医学院新进教职工见习期教育培养实施方案》《皖南医学院人才柔性引进管理办法(修订)》等文件,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培养和校级优秀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完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机制、教师教育教学及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2.队伍建设

2018年新进教师53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37人;评聘教授15人、副教授26人、讲师46人;学成返校博士7人,硕士2人;全年访问学者42人,国外访问学者1人。选派出国(境)交流48人次(赴香港39人,美国9人)。同时新派出定向培养攻读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4人。学校在加大培养与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强博士考核工作,本年度考核获优秀等次者1人。

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5人,省级教学团队11个;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后备人选15人。

3.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组织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培训、交流;支持教职工在职攻读学历学位;校内培养呈现常态化开展,组织智慧教学培训、PBL教学培训等,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举办首届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推动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学年,我校教师在全国高校法医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病理组二等奖1项;医学(医药)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1项;安徽省首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说课比赛获二等奖2项;安徽省第四届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在北京正式发布“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我校排名第193位。

三、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

学校多措并举,鼓励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本学年全校开设本科课程总数485门,其中专业课371门,公共必修课23门,公共选修课44门、网络选修课47门。本学年教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13,占总课程门数的23.30%;课程门次数为1437,占开课总门次的23.28%。副教授承担239门课程,占总课程门数的49.28%;承担3613门次课程,占开课总门次的58.52%

四、教学经费投入与支出

2018年度,学校教育经费总额19037.64万元,教学经费总额7956.9万元。其中: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2262.58万元,获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20236.3万元(其中国家8637.2万元,地方11599.1万元),实践教学经费支出757.63万元(生均484.45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617.76元。

五、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截至20199月,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873.72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4万元。其中,2018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431.03万元,占仪器设备总值的10.25%

六、教学用房

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30.2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27.02万平方米,行政用房3.19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7.81平方米。

现有运动场总面积26490平方米,包括滨江校区、赭麓校区两个校区的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和羽毛球场等40个。室内体育馆一座,建筑面积6449平方米。

七、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18629.37平方米,有各类阅览室、借阅室、自修室10个,阅览座位1790席。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纸质图书总量112.82万册,电子图书148.49万册,生均纸质图书57.35册,中外文期刊117 6种;2018年图书流通量达到4.102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2688.947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138.83万篇次。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审核评估整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省级专业综合评估为契机,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质量立校”的首要战略,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坚持育人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发展以创新为本,以二级学院为办学主体、提升校院两级治理能力为抓手,以全面促进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开放办学和竞争发展机制,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一、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深化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加强新专业建设,2018年获批助产学专业,本科招生专业新增助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医学影像技术等3专业,目前已有医、理、工、管、经、法6个学科门类27个本科专业,形成以医学学科为主,其他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较为鲜明的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法医学)、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麻醉学),省级特色专业9个(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法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省级一流专业6个(临床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法医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卓越医师、口腔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医事型卓越法律人才、卓越药师人才、卓越麻醉医生、卓越公共卫生医师人才、护理学专业卓越医生),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1项(医学检验技术卓越检验师教育培养计划)。跨学院跨专业开展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辅修学位教育,同时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整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的整合、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整合。专业带头人24人,均具有高级职称,博士9人,占37.50%

二、课程建设

编制课程建设规划,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十三五”专业与课程建设规划,提出“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成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目标。近三年,建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4门,慕课示范项目7项;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精品线下开放课程3门,慕课示范项目13项;丰富课程资源建设,适应培养目标要求。必修课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实践教育课程等。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及专业选修课。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管理

学校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依据《毕业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等制度,构建由学校统一管理与协调、各二级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实习基地具体负责实习(实训)工作的三级实习教学管理体系,促进了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各二级学院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制定实习方案、教学任务以及毕业实习大纲,包括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轮转时间及地点等,确保实习按大纲要求进行。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校定期评选实践教学基地先进带教科室、优秀个人,调动带教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出台《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鼓励学生实习期间认真工作、努力学习。严格执行学校实习管理办法,定期对教学管理人员及临床学院教师进行考核。实行学生实习轮转出科考试和技能操作考试制度,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授予学位和推荐就业的主要依据之一。

依据《校外教学基地准入标准和教学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对现有各类校外教学基地进行遴选。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5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41个,附属医院8所(直属2所,非直属6所),临床(护理)学院11所,有效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表5)。

5 附属医院、临床(护理)学院

单位名称

等级

所属关系

教学关系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直属

直属附院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直属

直属附院临床学院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非直属

临床学院

黄山市人民医院

三甲

非直属

临床学院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三甲

非直属

临床学院

马鞍山市中心医院

三甲

非直属

临床学院

池州市人民医院

三甲

非直属

临床(护理)学院

铜陵市人民医院

三甲

非直属

教学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

三甲

临床学院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临床学院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三乙

临床学院

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临床(护理)学院


3.临床教学同质化建设

出台《皖南医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教学人员教学系列高级职称评聘暂行办法》,积极引导高水平临床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促进实践教学基地教学、业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方式,在继续为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单列申报指标的基础上,对临床(护理)学院单列申报指标,鼓励临床(护理)学院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同时对附属医院、临床(护理学院)开展校级质量工程申报培训,提升临床教师教学研究水平,2019年附属医院、临床(护理)学院共立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43项;召开临床学院及实习医院会议,就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各项指标及材料准备、问题导向学习(PBL)、教学档案的规范化整理、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等主题开展专题培训,给提升临床教师教学理念,促进临床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新;创新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举办形式,首次由临床(护理)学院承办临床技能竞赛,以竞赛为平台,促进临床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医教协同,加强对学生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促进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材建设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出台《皖南医学院绩效工资实施方案(试行)》,细化教材编写奖励方案,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2018年度,我校教师参与编写教材49部,其中规划教材达到47部,占编写教材总数的96%,其中主编16人次,副主编33人次,参编64人次,教师教材编写单项奖励金额达22万元。

为保障教材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学校加大了教材使用的监控力度,定期开展调研,每学期教学检查对各学院各年级各专业师生发放调查问卷,实时关注教材使用反馈情况,确保教材的选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加大整合教材的建设力度,2017级护理学专业《成人护理学》课程中使用整合教材,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整合开展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下一步将逐步扩大整合教材的使用范围,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规律,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性开展多学科整合教材的编写工作。

五、毕业设计(论文)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等文件,按照“统筹安排、分类指导、责任到人、严格管理”的工作原则,规范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的管理。严格遴选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对论文开题、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开展实验、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严格执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导师审阅、非指导教师评阅、二级学院进行论文“查重”(其中文字复制比不得超过25%)及论文答辩工作,防止学术不端,保证论文质量。创新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形式,公共卫生学院对学生创新性地采用全过程、递进式、分层次的培养和考核模式,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实行双导师制,从研究开题报告、任务书,到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始终从严递进式要求,把好论文质量关;检验学院实行学生“双导师”指导并贯穿毕业课题与论文撰写全过程,严格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邀请省内外相关专家对论文评阅,论文答辩专家中校外专家占2/3以上,有力地保证了论文的质量和答辩质量。依据《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及奖励办法》,遴选优秀毕业论文,并对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老师进行表彰和奖励。2018-2019学年,对2019届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等14个专业的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选,共评选出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29篇。

、教学改革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构建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生为本,完善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辅修专业和辅修课程;以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为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制定《“十三五”教学改革规划》《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组织和规范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活动。设立教学改革专项经费,本学年资助经费732.82万元,确保教学改革顺利实施。

出台《绩效工资实施方案》《教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将教师教学改革成果与职称晋升、绩效分配、评先评优挂钩,激发了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第四部分 专业能力培养

一、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相关要求和规定,修订《临床医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按照“大健康”理念,培养服务健康全过程的医学人才、全面加强德医兼修的素质能力培养、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坚持课程结构体系的科学性、回归医学教育满五年不断线等六大原则,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全面执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落实在人才培养全过程。

、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学校制定《教学管理规程》《教师教学规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等文件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执行教师试讲制度;开新课、新开课试讲制度和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坚持课堂巡查和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定期反馈课堂教学情况等。

在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方面: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智慧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截止目前,开展专题培训10余次,共计近千人次接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超星学习通APP、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混合课程的设计和案例分享、“金课”建设研讨、一流课程建设等内容。举办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推动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学校鼓励教师革新教学方法,创建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互动、师生互动。例如《药剂学》开展讨论式、《护理实验学》开展情境式、《药理学》开展个性化混合式、《管理学基础》开展“课前5分钟,我来说管理”等教学方法改革试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方面: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利用翻转课堂、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科研训练、研究性学习、科技文化竞赛等活动,学生自主开展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工作,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按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各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构建了由目标、内容、管理、保障、评价组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2018-2019学年学校各专业平均总学分219.22,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平均学分93.08,占42.46%

依据《实验教学工作管理办法》,明确实验教学基本要求。学校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15个,各类本科实验场所261个,实验技术人员88人。二级学院根据专业学生人数和实验室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人数,确保实验效果。近三学年,各学院开设的各类实验项目累计4000余项,参与实验课程学生达86万余人次。

学校鼓励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如《医学微生物学》更新实验内容,开展“聚合酶反应与SRY基因的检测”实验,运用案例式、情景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汇报、讨论以及案例总结报告进行考核。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能实验学》搭建虚拟网络实验教学控制平台,运用网络3D仿真动画技术模拟实验项目操作。建立2间虚拟解剖互动实验室。

依据《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按照“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讲求实效、形式多样”的原则,将实验室开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相结合。各学院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开放时间和内容,如:护理学实验实训中心在每天8点至21点开放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急救技术等相关学科的技能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实验过程;预防医学实验实训中心将实验室开放与技能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

、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坚持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以科技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以学生社团和科研兴趣小组为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著成绩。通过举办校院各类科技创业竞赛,邀请专家教授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讲座,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学校精心筑造了“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平台。我校自2007年就启动大学生科研资助金立项项目,是省内外较早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的高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国家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皖南医学院大学生科研资助金)三级创新训练项目为载体的分层次、结构化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本学年,学校开展创业培训项目2项,开展创新创业讲座17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25.75万元。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66人,就业指导教师6人,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22场次, 24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专项培训。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1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6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2门。共立项各级各类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97项,资助经费达100余万元。本科生科研训练积极性高涨,参与面广,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团队协同和实践创新能力均得到进一步提高。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效果明显,“启明星”、“新起点”等科研兴趣小组本科生近三年发表论文80余篇。

、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学校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8-2019学年,我校获批教学成果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团队等16个大类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50项。这些高水平项目的获批建设,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

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0项。

2.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2018-2019学年,我校获批16个大类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50项。其中,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2项、高水平教学团队3项、教学成果奖1项、基层教研室示范项目3项、教坛新秀5人、教学名师1人、教学研究项目26项、精品线下开放课程4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1项、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项、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7项、一流教材建设项目6项、智慧课堂7项、中外合作培养项目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0项。

3.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

学校制订了《皖南医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使用管理细则(试行)》,继续加强对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或推荐)、阶段检查和结题验收等环节的全程管理。本年度,学校对所有在建国家级、省级、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到期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

、科学研究促进教学

学校紧密围绕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完善科技管理及运行机制,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学科及团队建设取得新进展、学位点建设稳步推进,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科技成果产出再上台阶。2018年我校教师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3项,批复总经费达880.4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71项、横向项目3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

学校各专业普遍施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积极引导优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承担部分科研课题,使我校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学校以“启明星”、“新起点”、“梦飞”等大学生科研训练小组为平台,鼓励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发表科研论文、申报专利。2018年,我校教师指导学生在省部级以上竞赛中获奖199项,其中国家级30项,省部级169项。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汪萌芽教授组建的“启明星”科研兴趣小组,以生理学省级重点学科的科研成果为依托,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近三年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5项,发表各类论文44篇,3名学生获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大学本科生推免直博或硕博连读,多名学生赴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

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建立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教学资源为保障、教学管理为手段、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依照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了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和各类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标准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和适时调整(图5)。


5 皖南医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质量标准建设

深入贯彻《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教育教学为根本任务,建立标准体系,确保教学工作各环节制度化、规范化,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1.专业课程标准建设

按照《“十三五”专业与课程建设规划》《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对专业办学条件、支撑学科、新专业建设标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2.教学环节标准建设

依据《教学管理规程》《教师教学工作规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实验教学管理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严格各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

3.实践教学标准建设

按《校外教学基地准入标准和教学管理实施办法》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执行《临床学院教学管理与评估工作实施办法》保障校内外临床教学的同质化。

4.考核管理标准

制订《考试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加强考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考试成绩复查工作管理规定》,明确考试各环节标准与责任。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结果应用

学校按常规开展“三期”教学检查工作,期初检查以教学准备、到课率、条件保障为重点,校领导率队检查每学期“第一节课”已成惯例。期中检查:一是以校内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为重点,规范教学运行,二是每年定期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习中期教学检查,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期末检查以考试组织、考风考纪、教学档案建设为重点,保障理论教学质量。校院两级督导组形成合力,开展教学巡查工作,包括教学纪律、执行教学计划、学生出勤率、课堂秩序、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和质量等;召开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人员、带教老师和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学运行情况及效果,确保临床(护理)学院教学质量逐步实现同质化。教学督导组听课覆盖新进教师、新开课程,对授课质量不高的教师进行二次督导。每学期校教学督导组累计开展督导活动500余学时,学院督导组专家800余学时。

、规范考试工作

根据《考试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学业成绩形成性评价的暂行办法》等文件,对考试工作的组织管理、考务工作、考核形式与命题、试卷印制与管理、监考巡考职责、阅卷、档案保存等做出明确要求,对考试违纪作弊处理做了严格的界定和规范。学校实行考试情况通报制,开展诚信考试教育,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对监而不严的监考教师和违反考风考纪的学生,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将每学期期末考试工作情况列为重点检查项目。本学年,学校结合审核评估工作,对学校所有教研室试卷开展全面检查工作,重点对命题、阅卷、成绩录入、试卷分析与总结等各项工作的规范性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试卷命题的深度和广度基本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试卷的评阅工作也较为规范,纸质成绩按要求归档,电子档及时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学单位,并督促限期整改。推动考试考核改革,组织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网络阅卷试点工作,逐步在试卷命题,考试形式,阅卷管理,成绩分析反馈多方位规范考试工作。

四、教学评估

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撰写《皖南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等专家进校考察材料15种;制定“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和校外教学基地评估指标体系;深入推进评建工作,开展新专业评估、教学基地评估等全校性自评工作6次,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以评促建成效显著。根据教育部专家组反馈意见,学校制定了《皖南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各二级单位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共同推进整改工作任务落实。

顺利完成部分安徽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出台《皖南医学院关于做好本科专业综合评估的实施意见》。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法医学、护理学等7个专业已通过省级专业综合评估;保险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制药工程、应用心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药学、麻醉学等8个专业已完成省级专业综合评估平台材料填报,通过评估专家的“问诊”“把脉”“开方”,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明确专业建设重点,促进专业稳步协调发展。

启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校内迎评工作。制定《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方案》等文件,细化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校内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召开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动员会和工作部署会议10余次,深入推进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对教师满意度

2018-2019学年,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网上评教,评价项目包括:授课内容、语言应用、板书教态、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等5个方面。两个学期共涉及教师2013人次,其中:优秀等级(90分及以上)1701人次,占评价教师总数的84.50%。学生评价结果表明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学生的认可。

二、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学校根据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要求和省教育厅部署,安排学生体质测试和上报工作。对201620172018三个年级共计10396名学生进行了测试,并按要求准时将学生成绩上报国家数据管理中心(表6)。

6 皖南医学院2018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统计表

年度

应测人数

实测人数

测试率(%

达标率(%

2018

10396

10396

100.00

98.19

三、学生发展情况

2018-2019学年我校学生发表学术论文70篇,获批专利19项,四、六级通过率分别为85.93%34.86%;在全国和省内各项赛事中崭露头角,共计199人次获奖(表7)。

7 2018-2019学年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统计表

竞赛名称

国家级

省部级

总计

“趁青春年少”全国大学生征文大赛

1

0

1

“共青团中央第四届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

2

0

2

“国元证券杯”安徽省大学生金融投资创新大赛

0

1

1

第十三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

0

3

3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

1

1

2

安徽省书画作品大赛

0

1

1

2018“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安徽赛区)

0

1

1

2018“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安徽赛区)

0

1

1

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1

0

1

第二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

1

0

1

2019大学生健康教育科普作品大赛

2

0

2

2019年“创青春”中国联通”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

0

1

1

2019年安徽省大学生体育联赛排球比赛

0

11

11

2019年安徽省大学生体育联赛田径比赛

0

10

10

2019年安徽省大学生医学检验技能大赛

0

1

1

2019年安徽省机器人大赛程序设计类竞赛本科组

0

3

3

2019年第二届“丹青·中国梦"全国书画大赛

0

1

1

2019年第二届”兰亭艺术奖“全国书画大赛

0

1

1

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0

1

1

2019年上海口腔健康科普演讲大赛三等奖

0

1

1

2019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

8

0

8

2019全国口腔健康科普演讲华东赛区“科普先锋”

1

0

1

安徽神经科学学会优秀论文评选

0

1

1

安徽省志愿服务作品征集主题活动评比

0

1

1

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一等奖

0

1

1

安徽省第14届大学生运动会

0

2

2

安徽省第八届"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0

1

1

安徽省第三届"EBSCO"文献信息获取大赛

0

1

1

安徽省第三届“EBSCO杯”文献信息获取体验

0

2

2

安徽省第十届运动会高校部田径比赛女子甲组七项全能

0

1

1

安徽省第十四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

0

1

1

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

0

1

1

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高校部田径比赛男子组十项全能

0

1

1

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高校部田径比赛女子甲组七项全能

0

1

1

安徽省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0

7

7

安徽省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0

9

9

安徽省第一届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0

1

1

安徽省第一届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

0

7

7

安徽省高校第一届“超星杯”通识素质大赛

0

1

1

安徽省高校校报通讯类奖

0

1

1

安徽省高校校园足球联赛

0

1

1

安徽省神经科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

0

1

1

安徽省生命科学竞赛

0

1

1

百家号杯全国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

1

0

1

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省级三等奖

0

1

1

14届安徽省运会高校部女子甲组4*100

0

1

1

14届安徽省运会高校部女子甲组4*400

0

1

1

14届安徽省运会高校部女子甲组两百米

0

1

1

14届安徽省运会高校部女子甲组一百米

0

1

1

第八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0

7

7

第八届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0

10

10

第二届超星杯“新时代·微文学”创作大赛

0

1

1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竞赛

0

4

4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5

1

6

第二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0

6

6

第九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

0

2

2

第九届安徽省双百科普创意创新大赛

0

1

1

第三届安徽省生命科学竞赛

0

1

1

第十四届省运会400

0

1

1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

1

0

1

第一届安徽省生命科学竞赛

0

3

3

互联网+ 红色筑梦之旅

0

1

1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0

3

3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

1

0

1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初赛)

1

0

1

全国高校爱国·诗词大会

0

1

1

全国高校传统文化知识竞答

0

1

1

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

0

3

3

人卫杯第八届全国医药卫生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竞赛

1

0

1

长三角高校跨文化能力大赛安徽选拔赛

0

1

1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3

36

39

总计

30

169

199

四、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19届(截止到2019831日),我校共有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3305人,毕业率100%;学士学位证书获得者3328人,学士学位授予率99.85%

五、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1.总体就业率

截止2019831日,根据学校毕业生派遣系统数据统计,我校2019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2972人,初次就业率为89.92%,其中考取研究生533人,占17.93%

2.就业分析

1)分专业就业率分析

我校2019届各专业就业率以口腔医学专业100%最高,法学34.92%相对最低,超过90%的专业共计13个,占72.22%(表8)。

8 各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

序号

专业名称

毕业生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1

临床医学

735

666

90.61%

2

麻醉学

246

237

96.34%

3

医学影像学

235

216

91.91%

4

生物医学工程

61

57

93.44%

5

医学检验技术

92

86

93.48%

6

卫生检验与检疫

57

52

91.23%

7

口腔医学

93

93

100.00%

8

法医学

68

54

79.41%

9

预防医学

201

182

90.55%

10

护理学

671

618

92.10%

11

药学

300

272

90.67%

12

保险学

61

53

86.89%

13

制药工程

106

102

96.23%

14

药物制剂

112

104

92.86%

1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3

99

96.12%

16

公共事业管理

61

40

65.57%

17

法学

63

22

34.92%

18

应用心理学

40

19

47.50%

合计

3305

2972

89.92%


2)就业行业分布

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升学占17.93%,事业单位就业占50.03%,企业就业的占30.59%(图6)。


6 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3)就业地域分析

我校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只要集中在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表9),就业面向以基层为主,其中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比例占60.42%,较好体现了学校“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的服务面向定位。

9 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届别

安徽省(%

江苏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其他(%

2019

60.93

17.51

9.31

7.54

4.71

3.毕业生成就

毕业生中涌现一批高层次人才。他们有的站在学术前沿,如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仝小林(1985届硕士研究生),国际麻醉药理学会主席黄宇光(1983届临床医学专业)、中国心理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张侃(1976届临床医学专业);有的奋战在国防战线,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国之名医”的原南京军区总医院普外科主任李宁(1976届临床医学专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宋勇(1984届临床医学专业);有的奋战在司法战线,如原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朱广友(1982届临床医学专业),江苏省公安厅刑侦局局长周盛斌(1991届法医学专科班);有的担任高校管理者,如原暨南大学副校长陆大祥(1978届临床医学专业),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曹云霞(1985届临床医学专业),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鲁翔(1983届临床医学专业);有的担任医院管理者,如安徽省立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许戈良(1982届临床医学专业),南京鼓楼医院党委书记彭宇竹(1983届临床医学专业),等等。

部分 特色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业综合评估为着力点,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专业内涵建设持续深化

1.专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

在保证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与就业联动,调整招生专业及各专业计划数。调整应用心理学、法学专业生源类别,改为文理兼招,减少护理学专业文科招生人数;根据培养要求减少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数、减少法学专业计划数、增加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心理学招生计划数;获批助产学专业,本科招生专业新增助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医学影像技术等3专业;首次设立护理学专升本,停招药学专科。

2.专业课程建设不断强化。

组织开展临床医学类3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19年版临床医学类培养方案,按照 “大健康”理念,培养服务健康全过程的医学人才、全面加强德医兼修的素质能力培养、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坚持课程结构体系的科学性、回归医学教育满五年不断线等六大原则,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全面执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落实在人才培养全过程。

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高校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坚持“以建促教、以建促学、以建促管、以建促改、以建促创”原则,开展教研室“双基”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创建,各教研室严格按照标准开展自查自评工作,学校组织专家深入学院及教研室开展督查工作并提出不足与整改建议,争取全面达标,努力推进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3.质量保障体系渐趋完善。

建立健全由“决策指挥系统、教学运行系统、质量监控系统、条件保障系统、信息采集系统”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科学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校院室三级监管,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领导机构,校长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处处长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二级教学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是教学质量的具体责任人,教研室主任是基层教学单位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学校-学院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学校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各学院相应设立专家委员会、教学督导组。教务处质量监控科负责全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教研室具体落实教学质量管理。

二、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推进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用力

持续推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临床核心技能-综合实践技能-科技创新能力”三层次的实践创新训练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启明星”“精准医学”“零点”“新起点”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力度,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积极开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等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完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投入使用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系统,举办国家级省级“高雅艺术进校园”专场、社团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形式。

2.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更新

组织智慧教学培训7次、PBL教学培训班2期,举办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引入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学习管理系统。改革公共课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行俱乐部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为主题,以辩论赛、情景剧、微电影等为形式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参与学生3000余人次。

3.考试考核改革不断深化

根据《皖南医学院关于学业成绩形成性评价的暂行办法》,部分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模式。组织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网络阅卷试点工作,逐步在试卷命题,考试形式,阅卷管理,成绩分析反馈多方位规范考试工作。

三、实践教学运行不断规范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断健全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包括:实验课和讨论课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能力;专业实践包括:见习、实习及毕业论文撰写等,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包括:社会责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军训、社会实践活动及课外科技文化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临床教学同质化日趋深入

选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教授 、副教授,提高临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附属医院、临床(护理学院)开展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培训,并单列指标,提升临床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组织召开临床学院及实习医院专题会议,规范教学档案整理,促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方法转变;举办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邀请附属医院、临床(护理)学院参与,搭建基础与临床交流的平台,提升临床教学水平;由临床(护理)学院承办临床技能竞赛,促进临床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医教协同。

3.实践教学环节监控不断推进

开展校教学督导组换届,新一届督导组分基础组和临床组,临床组主要负责结合审核评估整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等工作,开展附属医院、临床学院教学督导工作,重点检查理论课授课、实践课安排、教学查房,以及教学管理制度落实和教学档案资料归档。






部分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标准等。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回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与高等医学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仍存在差距;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教学基地等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的运行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还需加快构建;附属医院教学主体职能发挥不够,临床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仍需加强;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手段陈旧,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尚需建立;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引导和服务有待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质量观意识不强,校内自我评估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亟待改善等。

二、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学生中心理念,推进四个回归,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和安徽省专业综合评估为契机,以国家专业认证为抓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医教协同、打造教育教学质量文化,注重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发展,持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为实现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不懈努力。主要措施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引领作用,落实好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深化“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导向作用,持续优化专业学习和社会责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养、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修订临床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回归医学教育满五年、不断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加强以“四大名师”为标杆的“四有好老师”典型宣传,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潜心教书育人。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注重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协同发展。构建与医疗健康服务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群,彰显医学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逐步形成专业有特色、课程有品牌、教授有风格、学生有能力的专业文化。加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度,重塑教育教学新形态。推进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加快建成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完善医教协同机制,积极适应新医科需求。加强新医科建设,积极完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模式,设立“临床医学教改实验班”,培训、遴选PBL教师,探索实施PBL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写作等能力;设立“护理学教改实验班”,探索生命全周期教学改革,实施专业课程整合,培养护生的岗位胜任力。强化附属医院教学职能,推进临床(护理学院)同质化。实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工作职能,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之间关系。加大各类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的监督与指导,实施教学基地准入制,建立健全定期评估制度,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教学基地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推动质量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OBE)、质量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推动资源优化利用,持续提升办学条件。充分利用滨江校区校舍资源,加大实验室、图书馆等开放力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场所;发挥赭麓校区办学资源作用。充分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优势,发挥线上排课和线下排课同向同行的合力作用,主动服务师生。健全教学监控方式,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建设,实行对教学管理、教学活动、教学质量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监督;完善校内自我评估机制,建立校内自我评估为主、外部评估为辅的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校内自我评估,包括评教、评学和评管,教学基地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

下一步,学校将凝心聚力,进一步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积极争取省政府和教育厅的政策、经费支持,努力提升自身办学条件、科研水平,加强校企、校院合作,广泛争取社会资源,为学校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专业认证、专业综合评估为着力点,加强教学内涵建设;以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增长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为关键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质量监控为切入点,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点,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与服务水平。

附录 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附表1 2018-2019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核心数据概览

指标项

2018-2019学年

本科生人数(人)

15,639

折合学生数(人)

20025.8

全日制在校生数(人)

16,965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92.18

专任教师数量(人)

675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

39.56

本科专业总数(个)

27

生师比

15.48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74

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3431.03

生均纸质图书(册)

56.34

电子图书总数(册)

1484911

电子期刊(册)

4806443

学位论文(册)

1511466

音视频(小时)

35,874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

17.81

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1.17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1617.76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4001.15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228.53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门)

485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90.77

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23.3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100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

99.85

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89.92

体质测试达标率(%)

98.19

附表2 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675

/

238

/

职称结构

正高级

57

8.44

64

26.89

其中教授

55

8.15

2

0.84

副高级

210

31.11

172

72.27

其中副教授

209

30.96

0

0

中级

339

50.22

1

0.42

其中讲师

334

49.48

0

0

初级

50

7.41

1

0.42

其中助教

47

6.96

0

0

未评级

19

2.81

0

0

最高学位结构

博士

150

22.22

10

4.2

硕士

401

59.41

45

18.91

学士

117

17.33

164

68.91

无学位

7

1.04

19

7.98

年龄结构

35岁及以下

168

24.89

2

0.84

36-45

308

45.63

74

31.09

46-55

165

24.44

118

49.58

56岁及以上

34

5.04

44

18.49




附表3 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数量

生师比

近五年新进教师

双师型教师

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教师

020303

保险学

7

32.86

1

0

0

030101K

法学

9

25

1

0

7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1

16.82

1

0

0

080711T

医学信息工程

7

27.57

3

0

0

081302

制药工程

6

40.17

1

0

0

082601

生物医学工程

8

34.75

1

1

0

100201K

临床医学

250

13.98

14

180

0

100202TK

麻醉学

48

29.06

1

29

0

100203TK

医学影像学

42

28.71

3

22

0

100301K

口腔医学

23

29.35

6

4

0

100401K

预防医学

23

48.43

0

1

0

100402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1

29

0

0

0

100701

药学

33

35.39

1

5

0

100702

药物制剂

10

30.2

1

3

0

100703TK

临床药学

6

29.5

0

6

0

100801

中药学

7

34.29

3

0

0

100901K

法医学

15

36.6

0

0

10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12

22.83

3

8

0

101003

医学影像技术

1

29

0

0

0

101005

康复治疗学

8

30.75

0

4

0

101007

卫生检验与检疫

4

57

2

0

0

101101

护理学

30

87.43

6

5

0

101102T

助产学

1

29

0

0

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

30.89

0

0

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7

32.71

0

0

0


附表4 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总数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教授

副教授

中级及以下

博士

硕士

学士及以下

数量

授课教授比例(%

020303

保险学

7

0

0

1

6

0

7

0

030101K

法学

9

1

100

1

6

3

5

1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1

2

100

1

8

1

10

0

080711T

医学信息工程

7

1

100

0

6

1

5

1

081302

制药工程

6

1

100

1

4

2

4

0

082601

生物医学工程

8

0

0

1

7

0

7

1

100201K

临床医学

250

19

84.21

84

146

65

121

64

100202TK

麻醉学

48

9

100

20

19

17

22

9

100203TK

医学影像学

42

2

50

14

26

9

21

12

100301K

口腔医学

23

1

100

7

15

1

17

5

100401K

预防医学

23

3

100

6

14

5

17

1

100402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1

0

0

0

1

0

1

0

100701

药学

33

5

100

13

15

16

16

1

100702

药物制剂

10

1

100

4

5

2

7

1

100703TK

临床药学

6

1

100

3

2

3

2

1

100801

中药学

7

0

0

3

3

5

2

0

100901K

法医学

15

1

100

6

8

3

9

3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12

1

100

6

5

4

6

2

101003

医学影像技术

1

1

100

0

0

1

0

0

101005

康复治疗学

8

2

100

5

1

2

4

2

101007

卫生检验与检疫

4

1

100

0

3

3

1

0

101101

护理学

30

2

100

5

23

1

25

4

101102T

助产学

1

0

0

1

0

0

1

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

0

0

2

7

0

7

2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7

0

0

2

5

1

6

0

附表5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本科专业总数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新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

25

25

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助产学,中药学,临床药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医学信息工程,卫生检验与检疫



附表6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及实践场地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学分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

课外科技活动

实践环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量

实习实训基地

数量

当年接收学生数

020303

保险学

50

28

10

38.42

3

24

116

030101K

法学

50

34

10

40.58

3

6

120

071102

应用心理学

50

32.5

10

41.77

5

5

39

080711T

医学信息工程

50

16

10

36.87

4

0

0

081302

制药工程

38

41

10

37.8

15

9

45

082601

生物医学工程

40

41

10

39.13

12

15

62

100201K

临床医学

58

64

12

44.36

31

38

726

100202TK

麻醉学

58

62

12

43.4

28

24

240

100203TK

医学影像学

58

61

12

42.65

26

30

228

100301K

口腔医学

56

60.5

12

46.51

19

17

87

100401K

预防医学

48

53

12

41.74

22

41

203

100402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50

44

10

45.63

0

0

0

100701

药学

38

43

10

38.94

23

29

215

100702

药物制剂

38

43

10

39.32

14

13

83

100703TK

临床药学

43

48

12

38.4

9

0

0

100801

中药学

38

45

10

39.71

16

5

42

100901K

法医学

52

60

12

47.06

18

27

220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41

55

10

48

10

18

65

101003

医学影像技术

45

47

10

44.02

0

0

0

101005

康复治疗学

52

48

10

47.62

3

7

60

101007

卫生检验与检疫

18

49

10

36.41

10

14

106

101101

护理学

52

44

10

44.24

26

36

642

101102T

助产学

52

48

10

47.62

0

0

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0

47

10

46.19

4

13

92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52

36

10

41.71

6

9

108

全校

47.08

46

10.56

42.46

21.52

8.24

139.96



附表7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时数

学分数

总数

其中

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课(%

选修课(%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必修课(%

选修课(%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764

97.11

2.89

73.63

23.48

211

70.38

1.9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810

96.01

3.99

65.77

30.25

210

71.67

2.86

101102T

助产学

2,702

98.3

1.7

66.58

31.72

210

70.48

2.14

101101

护理学

2,750

97.09

2.91

71.13

28.87

217

67.97

1.84

101007

卫生检验与检疫

2,862

97.97

2.03

67.26

30.71

184

83.42

1.63

101005

康复治疗学

2,702

98.3

1.7

66.58

31.72

210

70.48

2.14

101003

医学影像技术

2,854

96.64

3.36

67.24

29.4

209

72.49

2.39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2,796

96.28

3.72

60.69

35.59

200

74.75

2.5

100901K

法医学

3,209

97.51

2.49

63.95

33.56

238

72.48

1.68

100801

中药学

2,972

97.31

2.69

70.32

26.99

209

76.79

1.91

100703TK

临床药学

3,385

97.05

2.95

71.49

25.55

237

77.43

2.11

100702

药物制剂

2,910

97.39

2.61

70.93

26.46

206

76.7

1.94

100701

药学

3,003

96.07

3.93

70.33

25.74

208

77.16

2.88

100402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2,694

97.85

2.15

68.34

29.51

206

70.39

1.46

100401K

预防医学

3,352

97.67

2.33

69.12

28.55

242

74.59

1.65

100301K

口腔医学

3,409

96.48

3.52

64.54

31.94

250.5

73.25

2.4

100203TK

医学影像学

3,862

86.54

13.46

61.19

25.35

279

74.73

9.32

100202TK

麻醉学

3,820

86.39

13.61

60.52

25.86

276.5

74.68

9.4

100201K

临床医学

3,793

86.29

13.71

59.35

26.94

275

74.18

9.45

082601

生物医学工程

2,942

96.46

3.54

71.24

25.22

207

75.12

2.9

081302

制药工程

2,978

97.45

2.55

72.6

24.85

209

77.27

1.91

080711T

医学信息工程

2,792

95.99

4.01

66.4

29.58

179

83.52

3.3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2,540

97.64

2.36

74.57

23.07

197.5

69.87

1.52

030101K

法学

2,720

97.21

2.79

74.93

22.28

207

71.5

1.93

020303

保险学

2,708

94.53

5.47

76.22

18.32

203

69.95

3.69

全校

3,013.16

95.4

4.6

67.85

27.66

219.22

73.98

3.29



附表8 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毕业率(%

020303

保险学

61

61

100

030101K

法学

63

63

100

071102

应用心理学

40

40

100

081302

制药工程

106

106

100

082601

生物医学工程

61

61

100

100201K

临床医学

735

735

100

100202TK

麻醉学

246

246

100

100203TK

医学影像学

235

235

100

100301K

口腔医学

93

93

100

100401K

预防医学

201

201

100

100701

药学

300

300

100

100702

药物制剂

112

112

100

100901K

法医学

68

68

100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92

92

100

101007

卫生检验与检疫

57

57

100

101101

护理学

671

671

10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3

103

1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61

61

100

全校

3,305

3305

100



附表9 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学位授予率(%

020303

保险学

61

61

100

030101K

法学

63

63

100

071102

应用心理学

40

40

100

081302

制药工程

106

106

100

082601

生物医学工程

61

61

100

100201K

临床医学

735

734

99.86

100202TK

麻醉学

246

246

100

100203TK

医学影像学

235

235

100

100301K

口腔医学

93

93

100

100401K

预防医学

201

201

100

100701

药学

300

300

100

100702

药物制剂

112

109

97.32

100901K

法医学

68

68

100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92

91

98.91

101007

卫生检验与检疫

57

57

100

101101

护理学

671

671

10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3

103

1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61

61

100

全校

3,305

3300

99.85

附表10 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就业率

020303

保险学

86.89

030101K

法学

34.92

071102

应用心理学

47.5

081302

制药工程

96.23

082601

生物医学工程

93.44

100201K

临床医学

90.61

100202TK

麻醉学

96.34

100203TK

医学影像学

91.91

100301K

口腔医学

100

100401K

预防医学

90.55

100701

药学

90.67

100702

药物制剂

92.86

100901K

法医学

79.41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93.48

101007

卫生检验与检疫

91.23

101101

护理学

92.1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6.12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65.57

全校

89.92



附表12 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020303

保险学

165

160

96.97

030101K

法学

178

174

97.7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17

109

93.16

080711T

医学信息工程

124

120

96.77

081302

制药工程

171

166

97.08

082601

生物医学工程

182

174

95.6

100201K

临床医学

2,045

2,004

98

100202TK

麻醉学

818

812

99.27

100203TK

医学影像学

706

694

98.3

100301K

口腔医学

416

410

98.56

100401K

预防医学

664

638

96.08

100701

药学

857

847

98.83

100702

药物制剂

231

226

97.84

100703TK

临床药学

119

118

99.16

100801

中药学

176

172

97.73

100901K

法医学

342

336

98.25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196

191

97.45

101005

康复治疗学

237

232

97.89

101007

卫生检验与检疫

168

165

98.21

101101

护理学

2,122

2,105

99.2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98

194

97.98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64

161

98.17

全校

10,396

10,208

98.19


版权所有:皖南医学院党委办公室 发布单位:皖南医学院 电话:0553-3932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