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发〔2017〕31号
党委各部门、各二级党组织;行政各处级部门、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2016〕45号),突出“创新、特色、应用、开放、协同”五大发展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实现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通过深化改革,到2020年,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明显进展,人才领导体制、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人才管理服务机制等五大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校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制度体系和校园环境,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为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全面夯实人才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坚持人才优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
坚持服务发展。围绕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科学谋划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工作,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人才规模、质量、结构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
坚持以用为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破除陈腐落后观念,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促使各类人才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
坚持统筹兼顾。围绕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以教师队伍为主体,全面推进党政管理人才、其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鼓励和支持人人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坚持人才开放。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二、加强领导,完善人才领导体制
(三)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部门协调落实,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部门发挥重要作用,广大教职医护员工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促进人才工作党政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健全领导机构,明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
(四)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建立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的重要内容;实行高层次人才非正常流失问责和部门人才队伍建设水平评价制度。
(五)坚持对人才的团结教育引导服务
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才作用。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工作,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加强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增强认同感和向心力。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加强优秀人才和工作典型宣传,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校园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三、深化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坚持总体规划与分步落实、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引进人才与引进团队、全职引进与柔性引智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全面、准确掌握人才信息,建立引进人才储备库,做到心中有数,主动出击,重点突破;对学校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和团队,开辟绿色渠道,实行 “一人(团队)一议”、“一人(团队)一策”的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分类、条件、引进方式和待遇等,规范引进程序,加强合同管理;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不唯地域引进人才。
(七)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鼓励教职工在职攻读学历学位,全面落实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利用岗前培训、在线学习、举办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班、组织学科带头人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能力;联系2-3个高水平进修基地作为定点合作单位,定期选派教师研修访学;继续开展校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的选拔与资助,为培育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高级别拔尖人才夯实基础;通过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手段提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学位层次、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加大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干部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提升辅导员、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逐步形成集中培训定期开展,网络培训长期开设,分类培训因时因需的干部培训新常态。
四、释放活力,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八)完善人才考核机制
完善岗位设置管理方案,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科学考核、合同管理”原则,根据教学、科研、管理等不同岗位的特点,科学定编,按需设岗,按岗考核;完善招聘考核、试用期满考核、新进博士考核、晋升考核、聘期考核、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考核、高层次人才目标考核等考核体系,形成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人才考核机制;完善、细化各类考核指标,注重对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的结果与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岗位调整等相挂钩。
(九)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发挥用人部门、同行专家、服务对象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逐步建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坚持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管理类人才注重群众认可;进一步深化学校职称制度改革,根据不同学科、人员类别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增强改革针对性、精准性,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突出二级学院在职称评审推荐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推荐权限,同时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校内直聘办法。
五、加大力度,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有效的人才绩效评价激励体系;探索设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制定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分配上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原则,向关键岗位、特殊岗位、拔尖人才倾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加大对取得突出成果的人员奖励力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赋予高层次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和技术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制定人才工作奖励办法,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和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十一)完善人才工作组织保障机制
优化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配置,负责对学校人才政策和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以及人才调研、管理、服务等协调工作;进一步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各二级学院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部门人才的培养、稳定、引进和使用工作;各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人才发展以及为学校人才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工作。
(十二)完善人才思想政治保障机制
明确思想政治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将思想政治建设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注重在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防治作风、教风和学术风气不正问题,提高人才政治觉悟和道德境界,切实杜绝学术腐败;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强化主人翁意识教育,大力培养教职医护员的归属感和对皖医精神的认同感,提高人才的凝聚力。
(十三)完善人才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健全人才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整合现有各类人才开发、培训和引进等专项资金,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在确保人才发展重大项目推进的同时,使人才资源开发、培训等各项措施得到经费保证;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省级主管部门支持、民间组织赞助和企业合作等各类人才经费支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注重提高人才项目产出绩效评价;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对青年人才培养经费支持力度,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六、多措并举,完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
(十四)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通过优化学校机构设置,彰显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校本部与附院、各二级部门之间人才流动管理制度;畅通人才优化配置渠道,促进教师、辅导员、教辅三类人员之间流动,积极探索建立校内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机制;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和干部退出机制,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且考核不合格的人员,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实行转岗分流。
(十五)完善人才服务机制
整合学校、二级学院、附院人才服务资源,优化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引才配套政策,着力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对引进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支持他们申报高级别、高水平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攻关;扩大人才对外交流,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培养教师国际化视野,资助高层次人才出国做高级访问学者、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等;完善组织人事部门、二级学院(附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精准服务工作和各类人才服务机制。
中共皖南医学院委员会
2017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