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政〔2015〕14号
行政各处级部门、单位:
《皖南医学院信息化实施方案》已经院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严格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细化表
重点任务分工细化表.doc
皖南医学院
2015年1月14日
皖南医学院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育人工作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根据《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皖政〔2014〕25号)、《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皖教科〔2014〕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到2017年,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大幅提升;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师生信息素养大幅提升,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科研支撑、服务手段实现新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与共享,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到2020年,充分吸收和运用信息化改革的新技术、新理念,使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充分融合,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并广泛共享,实现网络基础服务现代化、数据资源集成化、信息化应用普及化、建成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校园。
二、建设任务
(一)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1.校园网基础网络环境构建。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开展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增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更新维护网络基础设备,优化网络资源配置,保障网络环境安全、稳定、通畅;加快校园无线网建设,扩大覆盖范围至全校各楼宇及公共区域,为数字化校园的移动平台提供可靠无线接入;建设IPV6教育网络及相关应用系统,实现与下一代教育科研网互联;建设与学校直属附属医院互联链路,实现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的共享。
2.校园网数据中心建设。建设校园网数据中心,为学校各类信息化建设做好基础保障。完善服务器、存储、虚拟化等硬件平台的建设和运维管理;做好各类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与备份工作;降低数据中心机房的能源消耗,建设低碳、高效、可靠的数据中心。
3.学校信息标准建设。以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相关行业等制定的信息标准为基础,结合学校现有信息标准执行和信息化工作建设实际,按照“科学、通用、可行”的原则,制定《皖南医学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实现校内各类信息化建设数据编码的一致性,进一步规范信息平台建设。
(二)教育科研资源体系建设
1.学校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共建。进一步丰富并整合学校现有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教学视频库等教育教学资源,建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网络教学和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建成教育教学资源公共平台。进一步探索与安徽省医学院校、芜湖市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优化各类教学资源配置。
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继续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进一步开展网络教学。组织高水平教师和技术团队尝试运用“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网络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积极探索和开展直属附属医院的远程临床教学、远程医疗服务等,将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大程度用于教学,并进一步加强对皖南地区的医疗服务进行辐射。
3.促进信息技术与科研资源融合。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校各类科研资源共享共建,建成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发挥信息技术在科研项目申报管理、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4.数字图书资源建设与完善。不断更新和完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增加期刊文献等数据库资源容量,优化学校数字图书资源体系结构,构建完善的虚拟图书馆馆藏资源。
5.信息技术助力继续教育教学。依托学校优质教学资源,搭建继续教育远程学习、在线考试、移动学习、教学管理等系统,逐步建成统一的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综合平台。
(三)校园公众服务体系建设
1.学校基础数据库建设。整合、完善学校人、财、物等基础数据资源,并结合数字化校园各类信息系统建成基础数据库,形成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实现与上级系统的对接。通过综合校情分析系统,形成学校校基础数据各类报表,为学校的发展和决策提供数据资源保障和数据分析服务。
2.信息系统和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通过对现有的信息系统和资源进行整合,建设或升级学校教务、科研、学工、人事、财务、资产管理、后勤服务、办公自动化、信息发布、能源监管、智能安防监控等信息系统,实现各类相关事务网上办理,各类相关数据网上整合汇总,为广大师生医护员工提供具有“数据共享、统一门户、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的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平台。
(四)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1.教职工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加强教职工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通过开展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视频学习、讲座、实训等方式对教职工进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促进培训工作制度化,推动教师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各项工作。
2.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建设。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运维等工作实际,统筹学校各类信息化人才,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建设机制,加大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人员职称评聘办法,努力构建一支技术过硬、相对稳定、保障有力的信息化专业队伍。
(五)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
1.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做到用各环节制度健全。完善网络及信息系统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用户管理、应急预案等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强制度落实。
2.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的管理机制,从项目立项论证、技术方案论证、实施过程管理及验收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入手,建立完整闭环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各项目负责人、项目联系人以及各环节项目参与人的督导、培训和指导,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14年-2015年。初步完成校园信息化基础环境构建。完善学校基础网络建设,完成网络核心改造、校园无线网初步覆盖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库,开通师生网络教学空间,继续开展网络教学、教学资源建设、继续教育远程学习等;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资源建设;逐步整合各类教学、科研资源;完善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标准建设;进行学校数字化校园门户及数据中心构建,完成现有信息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整合;开始学校教职工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
2.第二阶段:2016-2017年。逐步深化校园信息化各类应用推广。继续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大校园无线网覆盖范围;实现与直属附属医院的光纤直连;提升校园网接入带宽,全面提升用户体验;围绕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和优化符合学校应用需求的各类事务网络化服务平台,实现校内教学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整合学校各类基础数据,建设并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应用,探索教学新模式;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教学视频资源库及数字图书资源;深化开展提升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3.第三阶段:2018-2020年。全面提升校园信息化应用水平。配合省教育科研网对全省IPV6网络的建设,实现学校的IPV6教育网接入,实现无线网络的全校园覆盖;探索校园网运维和管理的模式改革,实现校园网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探索数据中心核心机房绿色低碳的新模式,降低能源消耗。形成校内各项教学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并形成整合的资源利用平台;建成全方位、可自主学习的网络虚拟学习空间;建立辐射周边一定范围的远程医学教育和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深化数字化校园各项应用,完善学校基础数据库建设,并通过学校的数据辅助决策系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构建一支过硬的信息化建设专业队伍,实现师生信息素养大幅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各部门、单位行政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院长办公室。
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审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规章制度;监督、检查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度和成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信息化建设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信息化建设、运维、更新和培训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需求。鼓励并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源建设学校信息化的新模式、新方法,同时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投入使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