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皖南医学院
2014年10月30日
目 录
第一部分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指导思想
二、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三、本科专业设置及学生情况
四、生源状况5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情况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三、本科教学情况
四、教学经费投入
五、教学仪器设备值
六、教学用房
七、图书资料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堂教学
四、实践教学
五、创新创业训练
六、教材建设
七、振兴计划和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八、教学改革
第四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中心地位
二、教学监控运行机制
三、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
四、毕业论文(设计)检查
五、试卷抽查
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二、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情况
三、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四、应届毕业生就业及攻读研究生情况
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第六部分 特色发展
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注重实践教育,为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多措并举,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医德教育
第七部分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皖南医学院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皖南医学院是安徽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建于1958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确定的具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秉承“精医、尚德、求实、自强”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求实自强,奉献社会”的皖医精神,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998年一次性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8年顺利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次。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医学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医学本科院校。
学校本科教育设有临床医学等22个专业,涉及医、理、工、管、经、法六大学科门类。研究生教育设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涵盖了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各学科。学校设有继续教育学院1所,开设专科、专升本层次的专业13个。全校现有各类在校生26139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476人,硕士研究生603人,专科生1827人,成人教育学生9233人。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总数的49.14%,高级职称占总数的33.84%。近年来,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全国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相继落户我校。学校还获批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86项;省临床医学第三周期各类重点学科9个,省“十二五”临床重点专科3个、重点培育专科1个、博士后岗位工作站3个。公开发行《皖南医学院学报》和《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两种学术期刊。图书馆藏书及电子图书80万册,中外文期刊千余种。近年来,我校与国(境)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新格局。
学校一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拓了实践教学基地128家,覆盖面广,布局合理,为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需求、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彰显了良好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第一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引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战略;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育人为根本,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逐步建设成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院校。
二、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办学层次
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需求、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3.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基层。
三、本科专业设置及学生情况
1.本科专业设置
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基本保证。我校现有本科专业22个,其中医学类专业7个,理学类专业9个,工学类专业2个,管理学类专业2个,经济学类专业1个,法学类专业1个。已成为以医学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医学本科院校。见图1。

图1 皖南医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学生情况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16906人。其中,本科生14476人(各专业学生人数见表1),硕士研究生603人,专科生1827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85.63%。
表1 2013年12月皖南医学院本科各专业在校生情况一览表
序号 | 专业名称 | 本科学生人数 |
2013级 | 2012级 | 2011级 | 2010级 | 2009级 | 总人数 |
1 | 临床医学 | 691 | 737 | 858 | 956 | 920 | 4162 |
2 | 麻醉学 | 238 | 223 | 224 | 163 | 160 | 1008 |
3 | 医学影像学 | 235 | 216 | 215 | 159 | 154 | 979 |
4 | 生物医学工程 | 61 | 63 | - | - | - | 124 |
5 | 口腔医学 | 119 | 155 | 151 | 148 | 146 | 719 |
6 | 法医学 | 109 | 82 | 93 | 84 | 112 | 480 |
7 | 预防医学 | 238 | 222 | 221 | 230 | 223 | 1134 |
8 | 医学检验技术 | 64 | 81 | - | - | - | 145 |
9 | 护理学 | 604 | 587 | 563 | 552 | 558 | 2864 |
10 | 药学 | 293 | 297 | 297 | 285 | - | 1172 |
11 | 制药工程 | 113 | 109 | 60 | 59 | - | 341 |
12 | 药物制剂 | 116 | 117 | 58 | 57 | - | 348 |
13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112 | 104 | 118 | 61 | - | 395 |
14 | 公共事业管理 | 62 | 55 | 54 | 59 | - | 230 |
15 | 法学 | 60 | 63 | 57 | 59 | - | 239 |
16 | 应用心理学 | 40 | 39 | - | - | - | 79 |
17 | 保险学 | 57 | - | - | - | - | 57 |
本科生合计 | 3212 | 3149 | 2970 | 2872 | 2273 | 14476 |
四、生源状况
2013年,学校本科招生生源数量充足,质量进一步提高。本年度本科招生专业数为17个,面向12个省计划招生3300人(另加专科600人),其中统招3265人,免费医学定向30人,新疆和田地区定向生5人;实际录取本科新生3300人;本科新生报到3214人,其中统招3180人,免费医学定向29人,新疆和田地区定向5人;本科新生总体报到率97.39%。各专业录取报到等情况见表2。生源质量较往年进一步提升,总体志愿报考率达100%。我校在安徽省最低录取分高出理科二本线33分,文科二本线11分。一本线上生源达131人,较2012年提高65.82%。2013年,学校被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评为“2012年度在皖招生院校网上咨询答复工作先进单位”,1人被评为网上咨询答复工作先进个人。
表2 2013年皖南医学院本科专业学生录取报到情况一览表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招生人数 | 实际到校人数 | 未到人数 | 保留 入学资格 | 报到率(%) |
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665 | 663 | 1 | 1 | 99.70 |
临床医学(全科) | 30 | 29 | 1 | 0 | 96.67 |
麻醉学院 | 麻醉学 | 240 | 239 | 1 | 0 | 99.58 |
医学影像与检验学院 | 医学影像学 | 240 | 236 | 4 | 0 | 98.33 |
生物医学工程 | 65 | 61 | 4 | 0 | 93.85 |
医学检验 | 65 | 64 | 1 | 0 | 98.46 |
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120 | 119 | 1 | 0 | 99.17 |
法医学院 | 法医学 | 120 | 109 | 10 | 1 | 90.83 |
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 | 250 | 238 | 12 | 0 | 95.20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625 | 607 | 17 | 1 | 97.12 |
药学院 | 药学 | 300 | 293 | 7 | 0 | 97.67 |
制药工程 | 120 | 114 | 6 | 0 | 95.00 |
药物制剂 | 120 | 117 | 3 | 0 | 97.50 |
人文与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120 | 111 | 9 | 0 | 92.50 |
公共事业管理 | 60 | 58 | 2 | 0 | 96.67 |
法学 | 60 | 60 | 0 | 0 | 100.00 |
应用心理学 | 40 | 40 | 0 | 0 | 100.00 |
保险学 | 60 | 56 | 4 | 0 | 93.33 |
本科生合计 | 3300 | 3214 | 83 | 3 | 97.39 |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情况
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优先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大力推行“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培并举”,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多年建设,我校师资队伍的数量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已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学位、年龄等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较好地满足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现有教师1392人,其中高级职称471人,占总数的33.84%;博士、硕士684人,占总数的49.14%;教师年龄分布上,35岁以下青年教师679人,36~45岁的中青年教师412人,46~55岁教师229人,56岁及以上教师7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8.78%,29.60%,16.45%,5.17%。见图2、图3、图4。

图2 皖南医学院教师职称情况

图3 皖南医学院教师学历情况

图4 皖南医学院教师年龄结构
2.生师比
学校现有教师1392人(包括校本部、一附院、二附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4476人,生师比为14.48:1。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制度建设
学校先后出台和修订了《皖南医学院工作人员招聘实施办法(试行)》、《皖南医学院关于招聘博士、硕士毕业生待遇等有关规定》、《皖南医学院新进博士考核办法(修订)》、《皖南医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实施意见》、《皖南医学院教职工教育培养管理办法(修订)》、《皖南医学院出国(境)交流学习管理暂行规定》、《皖南医学院人才柔性引进管理办法(修订)》、《皖南医学院外聘教师管理办法(修订)》《皖南医学院青年教师助课暂行办法(修订)》等文件,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培养和校级优秀人才选拔培养力度,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教学及实践能力培养体制。
2.队伍建设
2013年度,学校引进博士5人、硕士112人;评聘教授3人、副教授27人、讲师50人;11人到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或作为国内访问学者进行研修,3名教师出国(境)进行专业进修。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5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
3.青年教师培养
为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举办了“皖南医学院2013年度教师理论课培训班”、 “皖南医学院2013年常用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与技能培训班” 、“皖南医学院2013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组织专家赴临床学院、实习基地开展教学指导及培训等工作。通过以上活动使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3位教师在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总工会举办的首届全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
三、本科教学情况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激励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2013年,学校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90%以上由具有讲师以上职务教师担任。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87.43%。全校开设本科课程总数为912门次,由教授授课的课程数为153门次,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为16.78%。由副教授授课的课程数为631门次。
四、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保证教学经费的优先使用。2013年度,学校安排教学经费投入4175.4万元,占学费收入的61.3%(预算数据)。其中:本科教学专项经费为2631.3万元,实验经费为318.6万元,生均实验经费263.8元,教学实习经费291.72万元,生均实习经费805.1元。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教学专项经费,2013年获得的省级以上教学专项经费7359.4万元(含提升计划、振兴计划及中央财政专项)。
五、教学仪器设备值
截至2013年度末,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746.83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7423.89元。其中,2013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865.92万元,占仪器设备总值的8.06%。
六、教学用房
学校占地面积745.27亩,公用校舍建筑面积368340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337837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3.34平方米。
学校现有室外运动场面积50096平方米,包括南北两个校区的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和羽毛球场等。室内体育馆一座,建筑面积6449平方米。
七、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3.41万平方米,有各类阅览室、借阅室、自修室8个,阅览座位1790席。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纸质图书总量44.16万册,其中2013年新增图书(含期刊合订本)2.65万册。电子图书总量35.33万册;各类期刊、学位论文资源库10个,试用数据库8个,课程学习类数据库4个,共享平台1个。2013年采购中文期刊1068种、外文期刊30种、报纸59种;新增订数据库1个。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根据国家和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专业总体结构和布局渐趋合理,品牌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新办专业建设得到加强,专业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法医学)、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麻醉学),省级特色专业6个(法医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法学),省级卓越人才培养培养计划项目4个(临床卓越医生、卓越口腔医生、卓越医事法学人才、卓越药师),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麻醉学、法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预防医学、药学)。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继续开展辅修专业及辅修课程工作。2013年辅修专业为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3个本科专业,辅修人数302人。辅修课程为护理学专业的麻醉护理、手术护理、血液净化护理、助产护理4个方向,辅修人数600人。
二、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学校依据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基础培养、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个阶段设计教学流程,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形成相互支撑、有机衔接、完整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特点:①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更加符合执业资格考试需要和专业认证要求,注重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②按照因材施教、分级教学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专业大类课程平台建设,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③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明确专业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压缩理论学时学分,提高实践教学课时,增设选修课,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④更加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⑤将职业素养与人文教育、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2.课程体系
2013年,学校整合形成了思想文化课程模块、身心素质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等为一体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必修课912门,选修课152门。注重学生思想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等的全面培养。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大选修课比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严格控制学时数,为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课堂活动等提供时间保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和各类竞赛等活动。
三、课堂教学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严格执行新教师试讲制度和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广大任课教师积极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使教学由原来的单向灌输改为双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按照《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包括:实验课和讨论课等,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专业实践包括:见习、实习及毕业论文撰写等,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包括:军训、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及课外科技文化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学校注重实践教学的管理,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深化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创造条件让医学类本科专业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让非医学类本科专业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实践教学效果明显。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逐步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①举办皖南医学院第二届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和第一届护理临床技能竞赛,分别由20支代表队和16支代表队参加,通过比赛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了以赛代训的目的,受到实践教学基地的一致好评;②安排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278位同学在临床学院开展教学活动,课程由原来的4门增至13门,时间由原来的一学期增至两学期,目前共有9所临床学院;③定期组织学校资深专家和附属医院临床专家深入临床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巡回教学、公开课等活动;④不定期安排校教学督导专家深入临床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检查与督导;⑤定期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严把实践教学质量关;⑥参照职业考试方法改革学生毕业考试模式。
2.实验室建设
2013年,学校拥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基础实验中心(室)13个、专业实验中心(室)14个。
3.实习基地建设
2013年,学校经过反复考察、酝酿,成立首家临床护理学院,开拓实践教学基地10所,截止2013年12月我校医学以及非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共128所,其中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6所,临床学院9所,临床护理学院1所,教学医院67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7所),非医学类实践教学基地57所。实习基地分布广,覆盖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广东等地,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4.实践教学成果
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的高度评价。2013年,我校学生荣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华东赛区特等奖,单项冠军1项。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口腔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均高于全国约10个百分点。
五、创新创业训练
2013年,我校成功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学校全面实施“皖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在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遴选申报的50个国家级、15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立项。以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择优遴选了31个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予以立项,旨在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注重结合医学专业特色,充分发挥我校专业师资优势,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指导。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博士论坛以及校内外专家学者专题学术讲座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促进了广大同学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达到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我校2名教师在第二届安徽省高校教师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荣获三等奖。学校30名教师经过培训获得“创业指导师”资格,2名同学分别以全省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荣获“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金奖)”,1个创业团队荣获“安徽省大学生创业之星(银奖)”,学校荣获“昆山花桥杯”安徽省第八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 “最佳组织奖”。
六、教材建设
学校鼓励教师科研创新,着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高质量教材。2013年编写教材64部,其中各类规划教材55部,主编22人次,副主编25人次,参编147人次。此外,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和专业,自编特色讲义、实验指导,提供优质教学服务。规范教材选用机制,注重选用优秀教材、规划教材、新版教材。
七、振兴计划和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学校以国家级、省级和学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3年度,我校获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53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教学类项目9项,各类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86项。这些高水平项目获批建设,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
2013年,我校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喜获丰收,其中,麻醉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皖南医学院-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成功获批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首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项。
2.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
2013年,安徽省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学校高度重视,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工作。其中,教学类获批2项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项目,6项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教学成果推广项目。
3.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2013年,我校推荐申报并获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13个大类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86项,其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项;特色专业1项;教学团队1项;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项;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课)3门;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1项;教学名师2人;教坛新秀2人;教学成果奖4项;教研项目11项;省级规划教材7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0项。
4.校级质量工程项目
2013年,学校立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10个大类共75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其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精品开放课程3门,教学成果奖5项,教学研究项目40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4项,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2名,教坛新秀2名,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3项,校级自主设计特色项目14项。
5.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
2013年,学校继续加强对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或推荐)、阶段检查和结题验收等环节的全程管理。
本年度,学校对所有在建国家级、省级、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到期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2013年12月,学校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检查和验收工作的通知》(皖教秘高[2013]74号)文件精神,在院(部)自查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家对2008年以来的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进行检查与验收。并将建设情况上网公布,接受监督。在展示已有质量工程建设成果基础上,找出问题和不足,辐射和引领全校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全校上下重视质量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八、教学改革
1.全面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2013年,学校依托安徽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精心设计,制订临床卓越医生、卓越口腔医生、卓越医事法学人才、卓越药师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和课程融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和实践。
2.教育教学研究
学校不断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立项、评审等有关制度,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教学研究,2013年学校共44项教学研究课题获得学校立项,资助经费12.75万元,对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的教学研究项目给予1:1配套经费资助。2013年,我校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0余篇,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4项。
3.加强境外合作拓宽培养渠道
2013年,我校继续开展与台湾元培医事科技大学和台湾嘉南药理大学的交流合作活动。选拔2名教师和23名学生分两批赴台湾元培医事科技大学和嘉南药理大学研修;3名学生赴台湾 “2013年国际学生学术论文研讨会”,通过专题报告和论文发表等系列活动,共同探讨健康、医学、生物技术、管理、语言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邀请合作单位台湾元培医事科技大学师生来我校参加“2013年护理实践教学方法新进展学习班暨实践教学交流会”。美国布卢姆菲尔德学院校长等一行7人来我校进行友好访问,双方就开展多方合作进行洽谈,并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第四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中心地位
2013年,学校以教育教学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坚持“四个制度”,围绕并服务于教学开展各方面的工作。
1.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学校明确校、院(部)两级党政一把手是本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把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年度工作要点中。不断强化党政一把手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核心主导作用,认真落实学校、院(部)各个层面的“制度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师资保证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2.校领导联系院(部)制
学校确立了校领导分工联系院(部)制度和工作机制,校领导经常深入院(部)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状况,指导、督促教学日常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3.教学工作例会制
定期召开由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各院(部)分管教学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处室负责人、校教学督导专家、各学院教学秘书、教务处各科室负责人参加的教学工作例会,交流总结教学工作经验,集体研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措施和办法,提出教学改革新举措。
4.教学质量督导评估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工作,实行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机制。学校成立校级、院(部)二级督导组,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科组织与协调督导组工作,教学督导专家检查和督导教学日常运行、监控各主要教学环节及教学质量。
二、教学监控运行机制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坚持“三查”工作、落实“四种”制度,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常态化,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
坚持“三查”工作,保证教学秩序与质量。坚持“三查”制度,即:以教学秩序检查为重点的期初教学检查和第一节课检查,以教学过程检查为重点的期中教学检查,和以考风考纪为重点的期末教学效果检查。在教学检查中,充分发挥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专家的作用,有重点地监控教学运行过程、教学纪律及教学质量。
落实“四种”制度,保证教学过程质量。学校长期以来建立的教学督导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教学工作信息员制度和奖优惩劣的激励政策。2013年,校、院(部)两级领导干部听课460人次,督导专家听课712人次,新聘信息员312名,进一步完善落实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机制。
三、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
学校在全面分析监控信息的基础上,坚持三种反馈途径,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对收集的领导干部、督导专家和同行教师的听课信息,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教师、学生座谈会信息和各种专项检查及社会用人单位等反映信息,认真分析后形成综合意见,通过口头督导、书面整改和每月教学工作例会集中反馈等3种形式进行教学信息反馈,针对性地指导任课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坚持“教学评定一票否决制”,教师在年度评先评优、职称晋升时,必须进行教学质量考核,凡是教学质量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参评。
四、毕业论文(设计)检查
学校根据《皖南医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就2013届预防医学、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法学等7个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按照“统筹安排、分类指导、责任到人、严格管理”的工作原则,从指导教师的遴选、学生选题与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及答辩、质量评价等制定了实施细则,规范程序、明确质量标准和监控措施。教务处工作人员、教学单位负责人、校教学督导专家及教学一线教师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建立和逐步完善了毕业论文的管理机制。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工作,共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49篇。
五、试卷抽查
2013年度,学校根据《皖南医学院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关于试卷批改等工作的暂行规定》等有关文件要求,共抽查了12个教学单位632本试卷。抽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试题命题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等内容为主,深度和广度基本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发现的问题,教务处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学单位,并督促限期整改。
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本年度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共涉及教师1435人次,评价成绩最高为100分,最低为80分,平均分(95.53±2.36);其中:优秀等级(90分及以上)1425人次,占评价教师总数的99.3%;良好等级(80-90之间)10人,占评价教师总数的0.7%,中等及以下等级0人。学生评价结果表明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总体情况良好。
二、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情况
2013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赛事8项,共有7人次在全国性赛事中获奖,44人次在省级赛事获奖。在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学校获得“优胜杯”。在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赛事上获三等奖1项。在第八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1项。
三、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13年,我校共有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2675人,其中毕业证书获得者2675人,本科生毕业率100%;学士学位证书获得者2670人,学士学位授予率99.81%。
四、应届毕业生就业及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3年,我校共有本专科毕业生3413名(本科生2675人、专科生738人),初次就业率达91.57%,超过全省初次就业率(88.71%)2.86个百分点,年终就业率达98.47%。已就业毕业生3361名,包括部队13人、医疗卫生单位2105人、高等学校等其他事业单位92人、参加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就业22人、企业628人、政府机构24人、自主创业1人、出国2人、其他19人。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43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6.15%)。
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学校组织开展用人单位回访,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作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新需求。2013年12月,学校组织发放调查问卷186份,收回有效问卷163份。从统计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工作适应情况、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工作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见表3,图5)。
表3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表现评价统计表(%)
内 容 |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
思想政治素质 | 69.7 | 30.3 | 0.0 | 0 |
职业道德 | 68.7 | 31.3 | 0.0 | 0 |
团队精神 | 66.7 | 31.3 | 2.0 | 0 |
竞争意识 | 56.6 | 40.4 | 3.0 | 0 |
心理素质 | 63.7 | 33.3 | 3.0 | 0 |
理论水平 | 63.6 | 35.4 | 1.0 | 0 |
技术水平 | 65.7 | 30.3 | 4.0 | 0 |
管理能力 | 51.5 | 35.4 | 13.1 | 0 |
综合评价 | 63.3 | 33.5 | 3.2 | 0 |

图5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表现评价效果
第六部分 特色发展
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坚持医学专业为主,医、理、工、管、经、法协调发展的原则,有计划地优化部分专业,扩大专业适应面,发挥临床医学优势,扩大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医药应用性专业,办大办强护理学和药学专业。做好安徽省唯一的法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这张名片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突出麻醉医学等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基础上,加大对其他专业的扶持,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突出医学院非医学类专业增设医学课程特色。推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整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的整合、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整合,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开展辅修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专业与双学位教育,以及辅修课程护理学特色教育,加速了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知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圆满召开了2013年教学工作会议,明确了“以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围绕审核评估“五个度”,明确了未来两年教学工作思路。承办了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2013年年会,交流新思想、借鉴新经验,促进了我校医学教育对外沟通与合作。
二、注重实践教育,为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为提高教师能力和水平,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工程计划,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多数教师还具有医师、心理咨询师、律师、公共卫生医师等资格证。“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地方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2013年,新增省级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1个、临床护理学院1所、教学医院2所、专业实践教学基地3个,并拥有临床学院9所,使我校各类实习基地达到128家。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多个实验室以不同形式向本科生开放,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尽早接触实践、科研和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专门开设“临床实践课”,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开放实验室、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及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多措并举,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以科技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以学生社团和科研兴趣小组为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著成绩。连续多年举办皖南医学院创业计划大赛,邀请专家教授进行指导,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创业讲座和各类科技创业竞赛,精心筑造了“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平台,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科学研究。2013年,资助大学生科研课题31项;举办了皖南医学院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遴选推荐的作品在芜湖市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本科毕业生刘伟同学因科研能力突出,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直接录取为博士研究生。2013年“启明星”、“新起点” 等科研兴趣小组本科生发表论文20余篇。2013年度我校首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0项。在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在省级终审决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在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赛事上获三等奖1项。在第八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1项。
四、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医德教育
在55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精医、尚德、求实、自强”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求实自强,奉献社会”的皖医精神,始终坚持厚德载医的育人理念,确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不断完善学生医学知识学习体系的同时,精心构建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把人文素质培养与科学素质培养、医德教育与医术教育、求真与求善有机统一,着力加强大学生医德培养。早在1958年建校伊始,学校就确立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服务人民”的培养目标。学校在每一年的新生入学教育课中,均要举行隆重的医学生誓言宣读仪式,“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激励一代又一代皖医学子成人成才。我校医学生在第一次上《人体解剖学》课程时,均要举行向皖医师生爱戴的我校生理学教授汪桐遗体三鞠躬仪式,皖医老教授躺在实验台上,继续他奉献医学的矢志,继续他教书育人的目标,他用无声的行动和伟大的情怀,用神圣的方式续写着教师职业的荣光。立德树人,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成为皖医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皖医学子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七部分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但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之下,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高质量的教学成果不足;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有待进一步创新;学生实验实训等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路径有待进一步拓展;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根据国家新医改政策和社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在相对稳定本科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基础上,适度动态调整各专业招生人数。发挥临床医学专业优势;完善全科医学学生培养方案,以适应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培养农村实用型全科医生;继续加强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传统专业的建设;多方面整合资源扶持保险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检验技术等新办专业。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重教”向“重学”、“重结果”向“重过程”、“模式化”向“个性化”的三个转变。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法改革,充分体现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密切结合。在夯实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探索“5+3”为主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通过病例分析讨论,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的诊治能力。
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继续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通过校企、校地合作,积极构建校外实践基地,吸引更多的行业专家参与我校实践教学。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引导,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一附院、二附院的临床教学主力军作用;有计划开展临床学院教学技能培训,以提高临床学院的教学质量。
4.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继续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竞赛、公开课、示范性教学查房和教师试讲等活动,加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培养;通过遴选教学名师,发挥高水平专家教授在教学工作中的指导作用;通过建设教学团队,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合作。
“十二五”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以育人为根本,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励精图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把我校逐步建设成为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经、法协调发展,医学优势明显,其他学科特色凸显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院校而不懈努力。